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標: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5萬立方米/日,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35公里(不包括隨新建改建市政道路工程同步鋪設的污水管網),新建再生水管道24公里,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%以上,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%以上,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7%以上。
實施方案內容包含:加快補齊能力短板
健全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。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,推動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“廠網一體化”。建立城鎮排水管網定期排查檢測制度,壓實各區排水監管職責,加大污水管網排查力度。推動老舊排水管網修復更新,改建修復體院北道、環湖中路、中環線(圍堤道段)、西園道4條道路的污水管道,逐步完善城鎮污水收集系統。持續推進排水管網混錯接改造,改造2000余處混接串接點,進一步減少市政污水管網混錯接問題。統籌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和規模,新建擴建津沽、張貴莊、北部新區等主城區污水處理廠,新建擴建寶坻潮新、寧河城區、濱海新區中塘等遠郊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,實現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全覆蓋。因地制宜開展全市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,通過截流調蓄、棚戶區拆遷等措施,逐步實現雨污分流,削減雨水排水口溢流污染。加快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,適時啟動津沽、張貴莊等再生水廠擴建工程,新建再生水利用節點工程。(市水務局、市住房城鄉建設委、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,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)
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行動
污水管網改造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實施老舊污水管網提升改造,修復改建體院北道、環湖中路、中環線(圍堤道段)、西園道4條道路的污水管道9公里。持續推進管網混錯接改造工程,改造2000余處混接串接點,其中中心城區占比95%以上。因地制宜開展合流制排水系統改造工程,濱海新區新建港濱路雨水泵站,設計流量22立方米/秒;津南區改造合流制管道2處,共計3.5公里;寧河區改造合流制片區11處,共計1.68平方公里;靜海區實施桃園路、泰山道排水改造工程,改造合流制管網1.04公里;啟動紀莊子合流制調蓄池,規模10萬立方米。
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新建擴建津沽、張貴莊、北部新區等主城區污水處理廠,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3萬噸/日,實現污水處理有余量;新建擴建寶坻潮新、寧河城區、濱海新區中塘等遠郊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,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萬噸/日,基本補齊城市污水處理短板。(市水務局、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,相關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)
再生水利用節點工程。以連接斷頭再生水管道為突破點,新建24公里再生水管道,完善中心城區再生水管網。對具備再生水利用條件的園區企業實施水源轉換工程,推動重點企業實施污水回用工程。依托水系連通工程,打通再生水利用輸水河道相關節點,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和水量。